安溪皇赐名茶讯:《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》(简称《条例》)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,这是全国首个关于茶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。《条例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,加大政府职责、协调茶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、重视安全等问题,为全省茶产业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环境。面对机遇,安溪县茶产业如何乘势而上,跨越发展,本报记者专访县农茶局局长蔡建明。
题:让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——访县农茶局局长蔡建明
《条例》出台后,作为全国第一产茶县,就如何贯彻实施好条例,促进安溪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,安溪县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,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贯彻活动。
安溪县农茶局是与茶产业关系最密切、最直接的部门,广泛学习宣传和贯彻《条例》精神,是县农茶局的一项重要工作。应本报邀请,日前,县农茶局局长蔡建明对《条例》部分条款进行解读。
关键词一:无进货记录最高罚2万
记者:《条例》规定,无进货记录最高罚2万,其实是以立法的形式强调安全可追溯,可追溯仅仅在终端进行把控吗?
蔡建明:不是的。此次立法,要求生产环节应当建立生产记录制度。“未建立生产记录,或者伪造生产记录的,可以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”。这个生产记录,我们此前叫农事记录,《条例》的规定,使日常检查和处罚有了法律依据。以前,专业合作社和做好农事记录,作为行政落实于平时的常规检查,现在有了处罚依据。
而无进货记录最高罚2万,是对零售环节提出严格要求,做到安全可追溯。安溪县的生产及环节都做到可追溯,已经建立安全追溯信息平台,生产环节有农资购买卡,环节有实名交易卡,一些茶企纷纷推出有身份的,建立终端查询系统,保健康保。
关键词二:组织化生产
记者: 2006年,安溪县成立首家合作社——珍田合作社,据统计,目前已有500多家。《条例》提出建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,这是以后组织化生产的新方向吗?怎么联合?
蔡建明:确实是个新方向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就是同行业、相关行业的专业合作社之间(也可吸纳部分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龙头),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,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,整合资源优势,发展壮大产业,提高行业竞争力,实现合作共赢。
安溪县每年都评出“十佳专业合作社”,对优秀合作社进行表彰鼓励。而合作社就是将分散的资源进行集中,实现集约化、规模化生产,提高组织化水平。
《条例》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实行联合或者重组,建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。安溪县有成熟的茶专业合作社模式,典型的联作制模式,而合作社联合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。
目前,安溪县茶企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,就是合作社联合社的初级模式。其实,安溪县茶企可以联合多家合作社,不止一家,组织化水平更高,统一打出,以实现利益最大化。
关键词三:茶企上市
记者:此次以立法形式鼓励上市募资,是基于什么方面考虑?
蔡建明:鼓励依法利用资本获得良性发展,依法获得资本“支撑”,能更好地基地建设、茶企建设等方面发展,对进一步做大做强安溪铁观音具有重要意义,对铁观音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。
如何破解茶企融资这道“坎”?近年来,安溪县提出“茶园能抵押”的做法,即茶园拥有林权,茶园折股做“股东”,壮大茶固定资产规模,促进上市。同时,林权能增加信贷投入,《条例》支持山地茶园权利人以林权作为抵押进行贷款,从信贷方面破解融资难的问题。
关键词四:全域生态
记者:2005年开始,推行生态茶园建设,致力于“全域生态”建设,有哪些经验值得呢?
蔡建明: 2005年,安溪县总结出“5+1” 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,即树、草、肥、水、路和无公害管理。2008年,生态茶园建设得到迅速,目前,生态茶园有几十万亩。
农资使用,首当其冲。安溪县有六家准入农资公司,统一归口。《条例》第三十三条规定,使用剧毒、高毒、高残留农药的,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,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;构成犯罪的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同时,以立法的形式,要求在茶园中使用生物有机肥,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“绿色”方法。近年来,安溪县通过生态茶园建设、年百座茶山退茶还林、禁止在坡度二十五度以上毁林种茶等载体,是在持续推进“全域生态”。
关键词五:茶组织
记者:鼓励支持茶促进组织写进《条例》,这对推进茶事业或是发展有什么影响呢?
蔡建明:今年,安溪县启动制茶工艺大师、魅力茶园、五星茶企、十佳网商、茶产业创意奖等五大评选,涵盖铁观音全产业,这就是广泛弘扬安溪铁观音,助推安溪茶产业发展的创举。
《条例》鼓励成立各类茶促进组织,支持社会组织建设茶场所,要求积极开展茶事、茶艺活动,深入挖掘、整理、传播茶,推进茶事业和产业发展。《条例》还提出应当推进闽台茶产业的合作与交流。这一些,都是对茶发展、传播的有力支持。可喜的是,安溪县茶成为民间活动的自觉行为。如,近年来,儒家成立的“大学生茶学社”,致力于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校传播茶。
本文摘自皇赐名茶:www.kwanyintea.com www.56tea.com |